跨考,跨考考研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跨考生拉高了艺术线

▷关于跨考拉高艺术线的讨论

▷关于跨考拉高艺术线的讨论

对于跨考,有的同学反对,有的同学支持,还有的不在乎。但不管如何,每一个选择跨考的同学,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怀着巨大的决心和动力。毕竟每个人对生活规划和对未来的追求都不一样,每一个选择跨考的人都有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所以大家用平常心来面对这件事就好,说白了跨考也是别人自己的事。

针对跨考,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参与调查的1900多名上岸学生中,跨考生有接近23%,大约440人。

在是否后悔跨考的数据中,95.39%的人是不后悔的。 当然后 不后悔这个问题,在于个人,选择跨考,一定要考虑清楚。

一、什么是跨考?

那么跨考是不是代表自己四年的本科专业就白学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跨考。

跨考主要有三种类型:跨地区、跨院校、跨专业。其中前两种很好理解,同学们可以在专业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更好的地区,更好的学校来报考,这也是多数考研人的选择。

引起本文开头广泛讨论的话题,主要就是指的跨专业考研。跨专业是理科、工科、文科三大门类之间的跨考。举个例子:比如一位同学本科学的是工业设计,在考研的时候却选择了视觉传达。这种跨考,还在艺术设计大门类里,本科里的手绘技能、项目经验都还有用。

但有的同学就不一样了,我们之前有同学,本科是农学,跨考上岸了北服视觉传达专业,这种就是不同门类里的跨专业了。她本科学习的内容,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帮助就没有那么大了。这种跨考难度是很大的,相当于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基础开始学习。

二、为什么跨考

既然跨考有难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跨考呢?一般情况下,跨专业考研的原因无非这4种。

1、高考时的成绩不理想,被录取到了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想通过考研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2、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本科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找不到兴趣点和快乐点;

3、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冷门。为了帮助自己的未来更好地发展,想转入热门专业;

4、也许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的不喜欢。但是本人的求知欲比较强,想学习不同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三、跨考难在哪里?

都说跨考难,那到底难在哪儿呢?

选对专业难

如果是临近的专业之间跨考,知识点和专业技能比较接近,对考研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纯艺术专业,去跨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临近专业。这些专业的同学虽然与大跨的同学相比具有一定的手绘能力,但对于专业课来说,依然建议要从0开始学习,主要是学习设计思维以及进行专业积累。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由于专业性没有类似医学、法学这些专业那么强,一般院校对本科专业也没有限制。大多数同学通过系统的练习和准备,都有很大机会能上岸,因此近年来跨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同学也相应的增加了很多,这才导致“跨考生拉高了艺术线”这样的争论出现。

因此,建议有跨考艺术设计专业意向的同学,选择专业时务必要慎重,不仅要考虑本专业与跨考专业的融合度,还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考虑清楚后再做决定。

信息搜集难

信息收集,不管是对本专业考研,或者是跨专业考研都绝对是必要且重要的环节。

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学长学姐或者是网络来收集相关资料。比如专业课程笔记、历年真题,以及导师信息等等。但是,对于大跨的同学来说,很多关于专业课的命题重点思路方面等等的信息,也只在本校报考的考生之间流传,网络上根本找不到,因此在收集考研资料和信息这一方面,对他们来说相对困难。

所以跨考的同学一定提前要对目标专业和院校有一个非常充分的了解。而且 必须拥有整合信息的能力,考研专业课的信息收集非常难,跨考更是不容易。特别要注意多收集历年的真题,毕竟真题是备考资料中的重中之重。

跨考的同学在信息搜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求助更加专业的人士帮助,添加文末下方老师的微信,即可获得艺术考研一对一规划,减少考研路上的弯路~

心态调节难

跨考从情绪来上来说,很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的情绪。跨考本身的难度比正常专业课考研的难度多两倍,成功率普遍也不高。所以跨专业考生面对的困难和压力都比较大,这也导致同学会产生中途放弃的想法。

建议跨专考研的同学及时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适当的焦虑可以化压力为动力,但是过度的焦虑会压垮自己。因此建议跨考专业的宝宝们,在感觉自己的负面情绪过多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及时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

四、跨考的优势

那么跨考这么难,是不是就别考了,直接放弃呢?

兴趣爱好的动力

其实不然,对跨考的同学来说,肯定是对所选专业足够的热爱。都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热爱了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在兴趣的前提下选择的专业和学校将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自律。

学习能力强

学习能力是跨考生的优势,尤其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毕竟跨考生都是通过高考途径,千军万马中走过来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艺术生来说,要好很多。在学习方法上也更系统。在备考时,英语、政治对他们基本没有太大问题,70、80分都很正常。

更强的逻辑性

跨考生的逻辑性更强,尤其是在做文答题时,答题语言更有层次性,逻辑衔接层层相连,会让考官更清晰的理解答题思路,从而获得更好的分数。

更广的思考角度

因为本科的专业,可能跨考生看到问题的角度会有别于纯艺生。有些导师就是喜欢跨考生,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来丰富自己的思维路径和某些小方向纵深领域的研究。

五、跨考艺术设计类要做的准备

大多跨考同学担心的主要还是没有手绘设计基础,或者说是跨专业所以没有信心。但是零基础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去练习,提高还是很快的。

首先要了解设计手绘的训练原理、方法及其与提高方案创作能力的直接关系。从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手脑互动思维的专业行为,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挖掘、创造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并把手绘创作训练学习作为提高方案创作能力的专业途径。

其次了解考研快题“意为上、法为中、技为下”的评分标准。先培养设计思维逻辑理念,再通过方案构思,由起点到终点一步一步推进至最终方案快题呈现,学会做方案设计,同时又能让方案做得不是那么乏味并能充分表达主题与亮点。

最终 针对报考院校出题趋势做精细拆分练习、考前3-5次综合计时测试、查漏补缺总结自己的应试方法,最终具备高分应考能力。

六、提升手绘快题能力

考研手绘快题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等综合能力表现出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不能完成卷面和自己的预期效果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在备考中过程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这些能力。

提高判断能力

提高判断力,这个判断力是多因素的,对于学习内容的判断力,对于报考院校的侧重点判断,对于自身优势的判断等。

1、对于学习内容的判断力

看什么资料,抄什么图决定了你未来的设计风格,尽量多的去搜集素材,多参考,多思考,勤练习,秉承做设计的态度去学习成熟的案例。

▷视传手绘练习

▷视传手绘练习

▷视传手绘练习

▷环艺手绘练习

▷环艺手绘练习

▷环艺手绘练习

▷工业设计手绘练习

▷工业设计手绘练习

▷工业设计手绘练习

2、对于报考院校的判断力

不同学校对快题的判断可能存在天差地别的价值观,如果一根筋的去玩,运气好碰上,运气不好,所以要研究透彻目标院校的内容,这个其实从真题可以看出端倪,研究真题是必备条件。高分快题也许也会有些帮助,但并非精准,考试成绩存在偶然性。

▷北印平面手绘练习

▷服装设计手绘

▷服装设计手绘

3、对于自身优势的判断力

自己擅长什么必须要看清楚,而缺少的内容,就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可能是对题目的理解力不是太强,也可能是手绘表达能力不是太好。

大部分时候是解题思路的套路化,或者过度模式化,所以我们总是能看到大差不差的快题,没什么大问题,也没啥出众之处。能够看清楚努力的方向(学什么),能够看清楚前面面临路途的困境(考哪里),能够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应对(缺什么),才能有更好的提升。

▷珠宝设计手绘练习

▷珠宝设计手绘练习

▷珠宝设计手绘练习

▷北印新媒体手绘练习

▷北印新媒体手绘练习

▷北印新媒体手绘练习

提高设计速度

1、提高绘图速度

做快题好比高考作文,内容是一方面,字写的太慢也很吃亏,快题考试采用手绘表达形式完成试卷,不仅图纸类型多,而且数量也多,平时练习做的不深,考试就会手忙脚乱。

平时需要多积累,多练习,单体手绘、色彩搭配、设计思维等。好在这些东西,在好的训练习惯和科学的练习方法下,只要你勤奋,都能练到八九不离。

2、提高设计速度

在进入考场后,限定的时间内就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设计速度慢了,没有清楚的设计章法与技巧,也很吃亏。

对于快题中常见类型的设计,如果做到了如指掌那最好,难在经验不足,所以有一些实用的设计章法会帮助你快速确定方案,不管是结构还是形式,或者版式还是元素。

章法积累很重要,这个可以通过相似案例的研究来总结经验,这样做效率也会很高。所以脑子的快速+手的快速,可以帮你达成快速的目标。

理清设计思维

把快题单纯作为快速画图的思考绝对是错误的。说到底快题还是在设计,快速设计该注意什么,其实和平常的设计别无二致,无非是更聚焦某些问题,对于模式化的设计手法接受度更高些。而回归设计的本意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寻找规律,总结设计的思路与技巧。

大部分人在做完一个设计后就扔之而去,除非日后遇到才会回想起曾经做过类似的,然后去找出来看看。而聪明的人往往擅长积累和复盘复盘作为主动学习的方法,其效率会是被动学习的几何倍!

总而言之,考研和跨考这件事其实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次选择,既然选择了也不要后悔,毕竟人生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中成长,不要过于担心,与其让消极情绪影响,不如奋起直追,让我们勇攀高峰。祝今年所有考研的同学都能够成功顺利上岸。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2023艺术设计考研

暑期集训营招生正在火热进行中

快来加入我们吧!

跨考(跨考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