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规划,考研规划咨询哪家好

焦虑往往来自于未知。大学生同样也需要增加对职场和研究生涯的了解,踏实体验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和节奏。

同时,年轻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不要小看工作中的小事,须知,这些小事是施展职场能力的基础;也不要高看工作中的“高光时刻”,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职场新人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新职业、新业态。

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超过一千万人。而且,985高校研究生的毕业人数远高于本科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等。

这一现象再次激发了社会对00后大学生毕业后去向选择的热议:应该继续考研还是直接工作?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00后获取资讯较为容易,但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判断和定位——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无论做出怎样的打算,都要理性选择、按需深造。

考研也要理性选择,按需深造

根据智联招聘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关注因素虽然是“薪酬福利”,但排名第二的“稳定性”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

差不多同时发布的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也显示,青年网民以及00后群体正在经历“边焦虑边奋斗”的状态。青年就业心态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现象。

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不同高校的本科生,对于毕业后去向的回复竟非常相似——考研。不少人说,父母支持自己继续深造、提升学历,且本人也不急着进入职场。同时,选择继续在国内考研、提升学历,也已成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但是,具体选择哪一条路径考研,也需理性思考。

目前我国教育部认证的硕士研究生按培养类型分两大类:“学术学位硕士”(简称学硕)和“专业学位硕士”(简称专硕)。学硕和专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是为培养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专硕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硕达到相应毕业要求后,也可以获得“双证”,即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一直以来,包括部分学生家长在内,很多人都认为“硕士研究生”就是学硕。但事实上,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从2009年就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的专硕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根据规划,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专硕的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上海市,学硕和专硕的招生比例在2016年就已持平,复旦大学2023年学硕和专硕的计划招生规模比例已达2:5;上海财经大学学硕和专硕的计划招生规模比例约为1:5;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学硕和专硕的计划招生规模比例约为1:4;西北大学2023年学硕和专硕的计划招生规模为5:9。

个人职业发展路线,要尽早规划

盘点公开发布的招生信息,近年来专硕招生规模较大、学费标准较高、就读年限较短、备考科目要求稍低。但这不意味着应用型的专硕录取条件降低。2022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汇总结果显示,专硕的复试成绩比学硕高,“上岸”不仅有总分要求,还有单科成绩线要求。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究竟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备考哪一个方向的硕士?

首先,尽早规划毕业后的个人职业发展路线。一般情况下,这一规划最晚在学生本科三年级就应基本确定。因为大三结束当年暑假,各类企业招聘信息开始发布;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前后,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就陆续开展;如果决定出国深造,那么这一阶段也应该开始准备各类标准化考试。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只有规划好未来发展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理性考虑自己的职业需求。首先,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建议学生和老师、家长、前辈、同辈等多方位探讨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期望,也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自己所期望职业的状况和申请条件。如果自己期望从事的行业需要高学历,那么读研深造是必选之路;如果未来期望从事的行业暂时不需要高学历,那么尽快入行直接就业不失为首选。同时,具备工作经验的人才现在也有多种提升学历的通道。

再次,深入考虑高学历在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定位。如果确定考研,学生必须通过互联网、老师、前辈等多种渠道深入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深入思考自己深造的初衷。如果为了实现学术理想,可以选择学硕项目,甚至硕博连读项目;如果是为了就业,那么专硕更合适,因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高校、科研机构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专硕专业的培养方案更注重应用导向。

寻找理想事业与现实职业的平衡点

对大学生而言,择业看似是简单的选择题,实则会受到多重因素的持续影响。00后大学生的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快速发展,也享受到了我国经济腾飞的红利。父母将奋斗精神、“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延续下来,并言传身教给子女,这也让父母很难接受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从事“普通工作”。

近来,ChatGPT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引爆了部分人对未来工作岗位“被替代”的担忧,同样也加剧了缺乏真实职场体验的00后大学生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的新版本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新版大典”)中,职业数达1639个,净增158个新职业。可以说,新版大典围绕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绿色经济、乡村振兴、依法治国等国家重点战略调整设立,共标注了绿色职业134个、数字职业97个,都是当下因新技术的兴起而发展出来的职业,因此这些职业在就业市场中极具潜力。

正处于活跃创造力时期的大学生在选择行业职业时,不妨多看、多想、多观察、多交流,开拓新思维,开辟新空间,做好职业规划,寻找理想事业与现实职业的平衡点,做好心态准备,顺利就业。

推动高质量就业,需要多方发力

高校毕业生人数目前仍呈上涨趋势,实现高质量就业需要毕业生自身、高校、社会三方发力。

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主动培养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检视自身优劣势,与时俱进找好自己的定位,打开思路决定择业取向。喜欢在科研领域深造的,学硕是较好选择;希望毕业后直接工作的,那么除了在校课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其他学习型课程、及时更新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读本、各类专业的就业案例赋能,工作几年以后再提升学历也有道可循,不可盲目慌张。

焦虑往往来自于未知。大学生同样也需要增加对职场和研究生涯的了解,例如利用在校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所在高校就业部门、体制内单位、公司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踏实体验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和节奏。同时,年轻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在实习或者实践中,不要小看工作中的小事,须知,这些小事是施展职场能力的基础;也不要高看工作中的“高光时刻”,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职场新人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新职业、新业态。

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切实的服务与建议。多为青少年提高体验社会劳动的机会,培养青少年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心态。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安排中,可以有选择地设置社会工作体验、志愿者服务活动、实习等实践课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实习课时和学分落到实处,并让家长和孩子直观地了解到现代社会的工作状况。

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类别、开设专业的特点、所在城市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解决毕业生就业实际困难,并且为学生进入社会打造一扇安全且广阔的择业大门。

同样,用人单位也需要脚踏实地按需设立招聘条件,了解培养信息,有效选择合格人才。每一个用人单位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人职匹配、高效完成工作最重要。0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期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具备自己的群体特征。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根据当前形式更新招聘观念。各级政府各部门应调动智库资源,更加贴合实际地发布政策,积极支持大学生就业择业。

00后大学生正处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我国迫切需要的宝贵的高素质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迈入职场的季节中,青年自身、教育系统、用人单位、政府部门都应该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心态、调整择业思想、做出切合实际的抉择,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作者:王梓懿 王柯力(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考研规划(考研规划咨询哪家好)